相比扩张,腾讯更需要做减法

Posted on 04 Dec 2024 in 腾讯 News

腾讯的投资和业务版图悄然再度扩张。

11月底,总部位于广州的库洛游戏发生工商变更,英雄互娱旗下公司退出股东行列,其持有股份由腾讯接手。腾讯持股比例升至51.4%,为唯一外部股东和控股股东。

库洛游戏成立于2017年,曾推出《战双帕弥什》《鸣潮》等多款知名二次元游戏。其中,今年5月底上线的《鸣潮》前两个月的预估流水接近8亿元,表现颇为出色,被视为米哈游《原神》的强力挑战者之一。

除了在国内游戏圈“扫货”,腾讯还将投资触角伸向海外。

上个月,腾讯通过旗下子公司,先后完成对海外游戏公司Space Ape和EasyBrain的全资收购,后者收购价格高达12亿美元,堪称今年最大的游戏行业收购案之一。

与此同时,腾讯的员工数量也止跌回升。

根据财报,腾讯今年第三季度新增3317名员工,总人数达10.88万人。作为对比,腾讯2022年员工净减少4335人,2023年减少3019人。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增员700余人,上季度的增幅跃升至3000人以上。

不难看出,在逐渐走出低谷后,腾讯对于游戏行业和自身发展均持乐观态度,相比以往更愿意对外投资和招募人才。

这种乐观情绪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亦有所体现。11月中旬的第三季度业绩会上,腾讯CEO马化腾表示,上季度游戏业务收入强劲增长,得益于长青游戏的稳健表现,以及具备长青潜力的新游戏贡献。

腾讯总裁刘炽平则表示,公司去年和今年分别调整了《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团队,效果十分理想。

“当团队已经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调整,来恢复活力和创造力。”刘炽平说,“这些调整完成时,游戏就会回到聚合状态,重回增长轨道。”刘炽平说。

从近期动作来看,通过调整团队促进业务增长,仍是这家互联网巨头所看重的方法论。

几乎与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同一时间,腾讯启动新一轮干部轮岗,副总裁姚晓光结束三年半的兼岗,不再负责QQ业务、回归游戏条线,继续担任天美工作室群总裁。

另有传闻称,腾讯游戏两大工作室群天美和光子筹划大幅度组织架构调整,天美工作室可能从13个合并至4个,《王者荣耀》执行制作人黄蓝枭将卸任。腾讯随后回应称传言不实。

腾讯在业务和财务层面上均稳住了局面,甚至再度启动外部扩张,而人事变动则是与之关联的新变化之一。倘若面向更长远的时间跨度,腾讯或许可以把是否拆分的战略选项摆在桌面上。

过去几年,互联网大公司尝试找到新用户红利消失后的增长之道,而业务拆分是“大杀器”。字节在2021年底将旗下业务梳理为抖音、TikTok等六大板块,阿里则于2023年初启动规模空前的“1+6+N”变革。

腾讯对于“拆”并不陌生。早在2018年,腾讯就划分了IEG(互动娱乐事业群)、WXG(微信事业群)、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和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六大板块。过去六年间,这一组织架构让腾讯保持较快增长,但也暴露出效率下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结合刘炽平的表态,腾讯似乎试图以较小规模的组织和人事变革,驱动发展、增强创新能力。但对于任何一家巨型公司而言,走马换将或许可以解决效率问题,却未必能够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质;要想从底层刷新组织面貌,不妨考虑做“减法”,甚至将一些业务拆分出去。

与主要对手相比,腾讯的财务指标更加出色。

今年第三季度,腾讯营收同比增长8%至1672亿元;Non-IFRS(非国际会计准则)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至59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并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核心业务,腾讯游戏业务也回到了上升轨道。上季度,腾讯游戏收入达51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本土游戏收入增长14%,国际游戏收入增长9%。财报称,《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款旗舰游戏的流水(可简单理解为用户充值金额)均同比增长。

对于腾讯这样一家巨型公司而言,十几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速虽然不快,但也符合预期。

在成熟市场中,大公司最常见的竞争策略是,凭借更高的经营效率、更出色的成本控制,逐渐侵蚀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而建立优势地位。“比别人好一点”的竞争策略,在互联网领域并不鲜见,比如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社区团购、长视频等。腾讯似乎也在沿着这条路线前行。

但腾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习惯于长期缠斗最终取胜,更喜欢打磨一张王牌,后发先至并一骑绝尘,将其他对手挤下牌桌。

回顾腾讯的发展史,它的王牌包括社交网络领域的QQ、微信,游戏领域的《穿越火线》《DNF》《王者荣耀》等。这些产品起步之初对手众多,但不久之后就完成了对于整条赛道的洗牌,并独享绝大部分蛋糕。

但近些年,腾讯旧王牌步入成熟期、增长逐渐放缓,新王牌却尚未降临。

以视频号为例,作为承载着腾讯全公司希望的重点产品,它在活跃用户等关键指标上追上甚至反超抖音,且以不到3%的低广告加载率,每个季度带来数十亿元广告收入。腾讯在上季度财报中称,当季广告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市场对于视频号等广告的强劲需求。

然而,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短视频、直播带货、短剧等新视频形态的执牛耳者,是抖音而非视频号。今年以来短视频领域的大事小情,如董宇辉的出走、小杨哥的坍塌、李子柒的回归,大都以抖音为发源地,视频号并非最主要的舆论场。

换言之,视频号发展虽快,却算不上后不见来者的新王牌。单就短视频而言,腾讯并没有压倒坐拥抖音和TikTok的字节。

腾讯游戏业务也存在类似情况。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张王牌去年第四季度收入下滑,今年经过三个季度的调整,流水恢复增长,为腾讯游戏收入的复苏立下汗马功劳。《王者荣耀》更是在10月底的9周年庆当天突破1亿日活跃用户。

但国内游戏圈今年最热门产品,当属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腾讯虽然是幕后股东,毕竟并非亲自操盘;上半年爆红的《蛋仔派对》,更早时候引发二次元游戏热潮的《原神》,也都不是鹅厂出品。腾讯新推出的《DNF》手游等收入虽高,但行业影响力仍有差距,也尚未展现接班《王者荣耀》的潜质。

本期财报发布前后,腾讯依然在人事、组织架构和对外投资方面动作频频。这从侧面反映出,腾讯并不满足于仅仅“跑赢对手”的增长态势,而是希望通过自我刷新,找到新王牌,建立新的竞争壁垒。

过去二十余年间,腾讯每隔六、七年,都会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重塑。

2005年,腾讯将散布在不同部门的产品和职能进行整合,升级为事业部(BU)制。其中,B线系统覆盖了无线、互联网、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等,R线系统则主要负责平台研发、即时通信、搜索业务等。这让腾讯初步具备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样貌。

到了2012年,腾讯将事业部制升级为事业群(BG)制。彼时,马化腾在内部信中称,这次组织架构调整的出发点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在事业群内能充分发挥“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打造优秀产品和用户平台。

2018年,腾讯再度变阵,七大BG被整合重组为六大BG,并一直延续至今。时值腾讯成立二十周年,马化腾将这次调整称为“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

腾讯历次组织架构的底色是“合”。一方面,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人员被融入更大的组织框架之下,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减少跨部门摩擦,从而提高运转效率;另一方面,业务部门的精简,让腾讯自上而下的指挥机制更加便捷和直接,契合马化腾在2012年提及的“一个腾讯”概念。

但如何在“合”的同时,保持各个部门的创新力,是腾讯乃至所有巨型公司的长期挑战。

目前,腾讯六大事业群以IEG和WXG为核心。两大部门分别主管游戏和微信,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具备相当强的独立性。但在许多时候,腾讯核心管理层也会进行更精细和直接的指引,比如将视频号推上“全场的希望”高位,以及向《元梦之星》倾注全公司资源等。

这些动员整个鹅厂的举措,有时候并不能换来良好的回报。视频号表现尚可,《元梦之星》则没能阻击《蛋仔派对》,今年下半年以来下载量和流水均出现不小的下滑。

在此情况下,倘若腾讯再度启动组织变革,不妨考虑放弃“合”的路线,转而向“分”行进。

对于一个巨型组织而言,“分”可以有不同形态,比如相对独立的人事、绩效体系,不纳入母公司的独立财务核算,甚至将业务剥离、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

这些备选项均指向决策权、经营责任和奖励机制的下放,从而重塑管理机制、人才团队和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化解创新动力不足、奖惩边界模糊的情况,为创新型技术和产品创造土壤。

另一方面,“分”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后退一步,让“听得见炮声”的一线员工和管理者掌握业务航向。相比自上而下、事无巨细的业务指导,这一机制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相比“合”,如今的腾讯或许更需要“分”。事实上,腾讯管理层两年前似乎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公开敲打各个业务做出改变。

在2022年底的一场内部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在提及PCG的内部变革时认为,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真正给到团队压力,让团队站在当家作主的创业者角度去思考和行动。他表示,“如果你连创业压力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压力我们上面给。”

随后两年间,腾讯围绕降本增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PCG及其他事业群有没有按照当初的要求,回归“创业者”心态,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这并不难理解:两年前的腾讯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当务之急是稳住局面,做出剧烈改变的动力不强。

但如今,腾讯经过几个季度的调整,增速回归正常水平,有了继续推动“创业者”思维的基础;倘若以某种方式,将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业务切割出去,甚至成立独立公司,或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通过拆分激活组织活力,是互联网大厂最近几年探索的新路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字节划分六大事业部,以及阿里的“1+6+N”。

但如何“拆”出成效,依然困扰着两大巨头:截至目前,字节六大部门中,大力教育折戟,游戏业务也大幅收缩;阿里“1+6+N”则随着核心管理层的变动,逐渐灯火阑珊。

相比之下,腾讯在“拆”方面反而颇有心得。

早在2015年,腾讯在内外压力下喊出了“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计划,可被视为鹅厂做减法的正式起点。随着“半条命计划”的推进,腾讯退出大量非核心业务,并通过投资等方式,逐渐构筑了横跨互联网诸多赛道的“腾讯系”。

在这一阶段,腾讯“以拆为进”,克服了马化腾口中“不信任的本能”,以自身的减法换来了阵营盟主的宝座。

到了2021年,互联网行业风云突变,巨头解散山头势在必行。腾讯开始大踏步后退,不仅减少了投资数量,还从一些明星企业中清仓退出,比如京东、美团等。“以拆为进”变得不合时宜,如何平稳地完成“拆迁”,是这一阶段鹅厂的重点。

整体来看,腾讯过去几年“拆”的动作不少,但大都集中在公司外部。对于内部业务,尽管马化腾提到了“创业者”,但腾讯尚未释放拆分某一业务的迹象。

这也折射出,一家巨型企业对内“动手术”的难度和阻力,远远大于切割某些外部业务,即便那些业务看起来价值更高。

巨头难“拆”的另一面是,互联网顶级公司大都怀抱成为投资公司的理想,却往往停留在南柯一梦。积淀多年的企业文化、人事组织和业务惯性,都让“拆”变得困难重重。

然而,对于任何一家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员工的巨型公司而言,庞大的组织必然导致决策缓慢和组织失灵。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管理层,纵然有心时刻参与业务,也很难做到信息灵通、反应灵敏;而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必然伴随信息失真和执行扭曲,进而危及公司业务和长期发展。

此外,大型组织往往并非创新的最佳土壤。新技术、新产品往往诞生于那些商业压力较小、失败责任不严重的小型组织,比如快速生长期的苹果、特斯拉、OpenAI等;一旦它们成为巨头,其创新力就会受到更多掣肘,进入下滑曲线。

苹果和特斯拉已经在面临创新力萎缩的挑战,OpenAI也开始显露部分迹象。找不到《王者荣耀》接班者的腾讯,似乎也站在同样的陷阱面前。

重新审视各个业务的创新力,以更开放的姿态将合适业务拆分出去,是解决大型组织效能下滑的唯一路径。

互联网大公司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突出重围。但过去几年,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让这一进程大大延缓。直到今年,随着巨头拆墙走向纵深,大公司竞争不再惨烈,合作空间逐渐扩大,给了互联网巨头再度审视自身、刷新自我的契机。

对于腾讯而言,它的财务和经营业绩正在回暖,与字节和阿里两大对手的关系也明显缓和。在稳住基本盘之后,腾讯需要更多考虑创新的结构性问题;沿着做减法的路径前行,将“拆”的矛头指向自身,或许是难而正确的战略选择之一。

The article is copyrighted and should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腾讯
Founded in November 1998, it is an Internet company that enriches the lives of Internet users through technology and helps enterprises upgrade digitally. Our mission is "us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good".
0Heat
0Link
1Article

评论